
以匠心致初心:冶金地質人的“硬核”人生
來源:
國冶測試公司
作者:
那寶成
發布時間:
2025-08-20
瀏覽量:
翻開《因平凡而偉大:冶金地質優秀技術工人奮進實錄》,一個個冶金地質人的身影在書頁間浮現。他們雖然身處平凡崗位,卻以堅守與奮進,毅力與恒心書寫著偉大的職業篇章,讓人內心深受觸動。
書中的技術人員,深深扎根在冶金地質一線,面對艱苦環境與復雜工作,從未動搖。他們長期在野外勘探的風餐露宿中,在實驗室鉆研的日夜堅守里,在礦山作業的危險挑戰下,默默耕耘。我終于明白,偉大并非遙不可及,平凡崗位其實恰是孕育偉大的土壤。不論在什么崗位,只要心懷責任與熱愛,腳踏實地,就能在日復一日地堅守中,破繭而出、成就不凡。
這些冶金地質人的奮進,是對“工匠精神”的生動詮釋。他們精研技術,攻堅克難,把簡單的操作做到極致,將重復的工作化為精湛技藝。這種執著與專注,不僅為冶金地質行業發展注入了動力,更傳遞出一種信念:無論從事何種職業,若能以鍥而不舍的精神工作,沒有捉摸不透的深度和研制不成的設備,若能以專業精神雕琢時光,就會讓平凡工作閃耀光芒。
一、平凡崗位的偉大史詩:地勘行業"鋼鐵是怎樣煉成的"
書中勘探隊員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令人動容:張建國,20年鉆探職業生涯,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,內蒙古、新疆、云南等20個工地,處處有他拼搏奮斗的身影,“工必為之準、技術必為之精、能必為之全、心必為之堅、情必為之斂”,此五為是這位鉆探人工作的真實寫照,是他堅守的真諦;陳德貴,30余年從事地質勘查技術工作,11年扎根西藏野外地質礦產勘查工作,駐地多在4500~5000米高海拔地區,礦調工作區面臨滾石崩塌、陡峭懸崖、灌木茂密、野獸出沒的危險,就是在如此危險的地方,還要完成勘查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,當重點礦化地段在海拔6000多米,陳德貴創造了5800米高度的記錄,讓我們記住這位多次征戰青藏高原地質勘查人;劉小兵,平凡崗位上的地質小兵,一位在地質勘探領域默默耕耘30年的資深技術人員,同事公認的全能型人才,30年來,始終堅守地質找礦一線,默默奉獻,親手打造的劈心機派上用場,刻槽樣、劈心樣、化探樣、巖礦鑒定標本等各類標本采集都堪稱典范。與時俱進,自學VBA和易語言編程,踏上了“小軟件”研發之路,研發出的“清風”系列“小軟件”,涵蓋淺井成圖工具、地化剖面曲線生成工具、巖石描述大全工具等。作者敏銳捕捉到,這些冶金地質人,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深耕專業領域,壘起了共和國冶金工業的基石。這種"無名的偉大"恰恰是社會主義勞動美學的核心。
二、工匠精神的當代演繹:技術追求的新教材
當"內卷"成為職場常態,書中技術能手張彥斌的三十多年令人深思。如果說400萬元、500萬元、1600萬元,是張彥斌與同事們事業拓展的廣度,那么1300米、1605米、1883米就是他技術征服的深度,30年砥礪奮進,張彥斌從中學畢業生成長為技術精湛的鉆探工匠;陳錦梅,黑旋風復合片產品加工車間的一名普通工人,后來到激光片工段精校組工作,校平員工所用的校平錘重達6磅,相當于5.5斤,需能在手中揮舞自如、輕重把握恰到好處,這是力量和技藝的完美結合。自公司建以來,精校工序一直是男員工的領地,作為一名女同志,這是一種挑戰,經過幾年努力,陳錦梅的校平技能在眾多校平員工中脫穎而出,產量從最后一名躍升至第一名,合格率從最初的80%提升至99.9%以上,且在每次校平技能比武中,均以超高效率、100%的合格率奪冠。陳錦梅用實際行動證明了“婦女能頂半邊天”。她如蠟梅般“嚴寒斗雪開”,生動詮釋了“愛崗敬業、 爭創一流、艱苦奮斗、勇于創新、淡泊名利、甘于奉獻”的勞模精神, 展現著新時代冶金地質人的奮斗風采。賈學武,晶日金剛石工業有限公司生產線背后的電工“超人”,2015年,公司引進烏克蘭寶石合成技術,當時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將烏方控制設備直接運至國內,中方在國內自主完成設備制作、這無疑帶來了巨大的時間壓力和技術挑戰。賈學武受命組建團隊,肩負元器件籌備、組裝和設備調試等重任,2017年,賈學武挑起寶石級金剛石壓機頂錘溫度監控儀研制的大梁,要確保合成寶石溫度場的均勻、可控,這對寶石培育品質至關重要,賈學武反復演算,精心設置算法,對6個頂錘冷卻水流量實現精準把控。經過長達1個月的監測,悉心記錄溫度的每一絲波動,終于摸清了溫度變化規律,創新性地滿足了平衡6個頂錘散熱的嚴苛要求。至此,寶石級金剛石壓機頂錘溫度監控儀研制大功告成。這些案例生動詮釋了"新工匠精神"—在社會發展的智能化浪潮中,人的專業意志仍是不可替代的質保。這種精神氣質,恰是破解"躺平"困境的文化密鑰。
三、行業敘事的社會學意義:讓我們看見"隱形冠軍"
本書的獨特價值在于突破了傳統勞模文學的框架。作者采用人類學田野調查式方式寫作,不僅記錄了技術上的突破,更呈現著他們的生活史、奮斗史:把鉆頭打進石頭,把專業融入骨頭的張建國;在非洲勘探,至今留著毒蟲咬傷疤痕的馮三川;奮戰在機臺邊,被稱為“土地公”的諶遜龍;那個被吹飛帳篷,在睡夢中被刺骨的寒風凍醒的鄧喜金;那個急匆匆逃離被颶風差點刮塌的蒙古包,仍始終保護好地質資料的孟祥熙;那個因新冠疫情被封,時刻不忘做好年輕人心理疏導的林少波……,這些細節構建起完整的職業生態系統,讓讀者理解偉大從來不是孤峰突起,而是代際接力的高原。這種敘事填補了公眾認知的盲區,讓"冶金地質"從專業術語變成有溫度的社會存在。
掩卷沉思,書中那些冶金地質技術人的奮斗史,恰是這個浮躁時代最珍貴的鏡像。他們用職業生涯證明:真正的偉大,是讓平凡成為永恒的光源。我們要對照這些普通技術人員的工作與場景,來反思自己的工作、生活和思想,學習曾子“吾日三省吾身”的做法,成為“干一行、愛一行”“行行出狀元”的踐行者,而不是停留在口號上。要用“三十功名塵與土、八千里路云和月”鼓舞激勵自己,在祖國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。當越來越多年輕人將職業選擇與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對接時,這部實錄便不僅是行業記憶,更成為新時代勞動價值觀的啟蒙讀本。在"制造強國"的征程上,這些文字終將化為路標,指引后來者深入理解責任的重量!
上一頁
上一頁
關于我們
山東正元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9月,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、山東省“專精特新”企業、濟南市“專精特新”企業。公司目前在崗人員近200人,擁有泉城產業領軍人才1人、注冊巖土工程師3人、一級建造師5人、二級建造師10余人。
版權所有:山東正元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網站建設:中企動力 濟南 魯ICP備14011890號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