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地質人在平凡中鑄就偉大 ——《因平凡而偉大》觀后感
來源:
地質環(huán)境研究院
作者:
楊善飛
發(fā)布時間:
2025-07-24
瀏覽量:
案頭那本《因平凡而偉大》,紙頁間漫溢著淡淡墨香,像被歲月浸過的茶,沉靜里透著綿長,藏著未說盡的故事。指尖撫過書頁邊緣,胸腔里的震撼與崇敬仍在翻涌時,思緒忽然被牽引著飄回多年前——初入大學校園的那個秋天。正是這本書里的故事,如同一盞晨霧中亮起的燈,在記憶深處搖曳,將我來時的路照得愈發(fā)清晰。
記得初入大學那年,校園里流傳著一個略帶調侃的笑話:“遠看像叫花子的,近看像是種地的,仔細一問,哦,原來是搞地質的。”彼時的我們,總把這當作學長們對艱苦工作的戲謔牢騷,課間閑聊時當作笑談,誰也沒真正放在心上。教室里,我們對著地質圖上的等高線浮想聯翩,在顯微鏡下觀察礦物薄片時充滿新奇,幻想著未來手持地質錘行走山川的颯爽模樣,卻從未真正理解這句話背后的深意。?
直到參加工作后,當自己也穿上磨破的登山靴,背著沉甸甸的地質包穿梭在荒山野嶺,被烈日曬脫皮,被蚊蟲咬得滿身包,才忽然在某個疲憊的黃昏,想起那個曾經讓我們發(fā)笑的段子。此刻再回味,哪里是牢騷,分明是對地質工作者最樸素的贊美。當一個人將全部的心血與青春都奉獻給荒無人煙的曠野,當歲月在他們身上留下的是與自然抗爭的印記,這份看似“狼狽”的平凡,恰恰是對堅守與擔當最生動的詮釋。
我至今保留著小時候看書先看插圖的習慣,總覺得圖片能讓文字里的人物更鮮活立體。每次讀完書中一篇講述地質工作者故事的文章,我都會輕輕翻到插頁,端詳那些堅守在找礦一線的前輩們。他們的照片大多攝于野外作業(yè)現場:背景或是黃沙漫天的戈壁,或是奔騰的激流,或是荊棘密布的山林。鏡頭前的他們,穿著皺巴巴的工作服,皮膚被紫外線曬成古銅色,眼角的皺紋里似乎還嵌著細細的沙粒。沒有光鮮的衣著,沒有精致的妝容,有的只是樸實的笑容和堅毅的眼神。?
翻開書頁,那些定格在紙頁間的平凡身影,在時光的沉淀中愈發(fā)清晰而偉岸。先看那王曉兵,十余年來如候鳥般往返于崇山峻嶺之間,尋礦足跡遍布大江南北。畫面里,他正側在陡峭的巖壁上,手中的地質錘緊緊攥著準備取樣,另一側雖然沒有進入照片,但想來應該是荊棘叢生的“來時路”。對于家人,輕飄飄的一句“地質人還不都那樣!”誠然,地質人皆如此,不過背后卻各有各的無奈和辛酸。
再看王懷坤,他用十五年的時光詮釋著“三光榮”傳統(tǒng)。蒙古國的物探一線,氣候惡劣,語言不通,生活條件艱苦,可他卻把一年之中四分之三的時間貢獻在了那里。對于家庭他更像是一只候鳥,每年只有三個月的時間與家人團聚并處理自己的事情。
還有那被大家親切稱為“阿貴”的陳德貴,年過半百卻依然像高原上的牦牛般堅韌。青藏高原,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,稀薄的空氣讓很多年輕人都望而卻步,可他卻一次又一次踏上這片土地。書中所述,“阿貴”在2004年至2011年和2014年至2018年兩個階段共11年扎根西藏。2023年,他已年逾五十,由于西藏地區(qū)工作任務繁重、技術人員緊缺,他再次選擇登上雪域高原參加地質工作。
端詳這些照片許久,我忽然發(fā)現,他們真的沒有三頭六臂,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,有的只是在平凡崗位上的默默堅守。他們會因為找到一塊有價值的礦石而像孩子般欣喜,會因為惡劣的天氣而愁眉不展,會因為思念家人而偷偷抹淚。他們是丈夫,是父親,是兒子,有著普通人的情感與牽掛;但他們更是地質工作者,心中裝著祖國的礦產資源,裝著地質事業(yè)的未來。?
在這個追求光鮮與快捷的時代,地質工作者的平凡顯得有些“不合時宜”。他們遠離城市的繁華,在寂靜的山野中與巖石對話,與星辰為伴。但正是這種平凡,讓他們的堅守顯得格外珍貴。他們用青春和汗水,在祖國的大地上勾勒出一幅壯麗的地質畫卷,用實際行動詮釋著“以獻身地質事業(yè)為榮、以艱苦奮斗為榮、以找礦立功為榮”的精神內涵。??
合上書,窗外的陽光正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書桌上,那些平凡的身影仿佛又在眼前浮現。他們讓我明白,偉大從來都不是遙不可及的,它就藏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,在面對困難時的不退縮里,在對事業(yè)的熱愛與奉獻中。作為新一代地質人,我們或許成不了驚天動地的英雄,但我們可以像前輩們一樣,在平凡的崗位上,用堅定的步伐走出屬于自己的偉大之路。因為,真正的偉大,從來都源于平凡的堅守與付出。
關于我們
山東正元環(huán)境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9月,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(yè)、山東省“專精特新”企業(yè)、濟南市“專精特新”企業(yè)。公司目前在崗人員近200人,擁有泉城產業(yè)領軍人才1人、注冊巖土工程師3人、一級建造師5人、二級建造師10余人。
版權所有:山東正元環(huán)境科技有限公司 網站建設:中企動力 濟南 魯ICP備14011890號-1